随想曲之富华文传
tachi
[返回]

  如标题所言,以下文字只是自己没事时的胡思乱想而已。由于学养有限,难免有措辞不当、浅陋、错误的地方,贻笑大方之处万望见谅。

  伟大的宗旨产生伟大的事业,伟大的事业会让抱有彼宗旨的人为之百折不挠,以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无论成败,总是格外触动人心的。那么综观古今中外,什么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事业呢?依在下愚见,大概只有佛教是堪当无愧的。“任何只要认真思索过佛陀所说法义的人,任何愿意用理性来衡量和批判它的学说的人,都不能不为佛陀关于人生现状的深刻思考触动,都不能不赞叹佛陀的崇高道德境界和他的伟大人格,无论是说,他可以不赞成佛的主张,但他不能否认佛在提出这些主张时的良善意愿,而倘若佛缺少哪怕些微的关于人类命运的关怀心,他就不会主动承担其如此巨大的宗教使命来,人们也就无从读到他对人生和人性有过的如此深刻和精密的思考,也就不会感受到如此深广的悲天悯人的悲愿情怀。”其实佛所关照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些有点点“智性或狡猾”的人类,在他的慧眼里,任何于苦海里轮回流转的生命,不管是地球上的鲸鱼还是外星球上的蚂蚁,都是他救护的对象。所以佛说“自度度人”(注意这儿的“人”并非狭义上的人类,而是泛指一切有情众生),他希望这些有情众生通过修习佛法,最终摆脱因无明而带来的种种烦恼,证入无缺憾的圆明境界。但是,“一般显教的佛学,无论大乘和小 乘的理论和修法,都说由一个普通平凡的凡夫,要修证到成佛成圣的阶段,实在非常之难。在小乘的佛学中,认为至少要死后重生人生,连续修持好几生才能证果。到了大乘的佛学的‘唯识’法相宗,认为由凡夫到成佛之路,必须要经过三大劫。等于说,要经过无数次的世界成坏,才有成功的可能。”现实的人总有现实一些的考虑,幸好佛陀还为我们准备了“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能够“明心见性,顿悟成佛”;更有大开方便法门“即身成就”的藏密;实在不愿意于在世时下一番苦功的还可以求助于莲花生大士的“中阴得度”之法,利用人死后和再投生之间所处的称为“中阴”的特殊状态,依靠诸佛的慈悲加被之力直接安住各圆满佛境。这可实在是天底下最最便宜的修法了!

  让我们再把目光放浅近一些,看看儒家的祖师爷孔子有过的关于人生社会的理想吧,<<礼运·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这个大同思想也有其它的一些表述方法,象道家思想的“华胥梦”,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构想,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等等,无不是在追求这一社会安宁、天下太平,每个人都能享受到真、善、美的人生,真正民主自由的理想境界。然,<<春秋>>的“三世”告诉我们,人类历史的“衰世”很多;把“衰世”进步到不变乱,就叫“升平”之世;然后才是进步到“太平”盛世。而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这一太平盛世的理想,只要看一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等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恩怨纠葛,就可知其不易之甚也!!!就中国一个国家而言,即使在汉、唐两代最了不起的时候,也只能勉强称为升平之世。而近百年来在通向康乐之路上更是为“社会的不平等、农业内卷化、人口过多、教育水平低下和政府的腐败”等问题所深深困扰。武汉市的城市卫生状况一直令人不太满意,这几年武汉市的街头巷尾又出现了很多个体商贩, 经营的范围很广。有些夫妻档在沿街地面摆上几个桌面,扯上几个灯泡,桌面上再摆上各式各样的冷热小菜,随吃随炒。这样做虽说方便,但由此产生的污水、垃圾、噪音问题却未得到妥善处理,以至于环境卫生雪上加霜。开始时我很不理解,觉得应该严格加以限制,后来才渐渐了解到这些个体商贩大部分是国企下岗职工,生活相当困难,很多人每个月从企业仅可得到200元左右的生活费,有些人更是一分钱也没得发,如果是夫妻双下岗,其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很多情况是这样的家庭里往往有一个或两个子女面临升学的压力,而父母又忙于生计,无暇给予子女学业上和生活上的关心。当子女在竞争激烈的升学中落榜后,而又想去重点学校借读,则其家庭必须向学校交付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的借读费(一般都在万元以上),即使仅仅比分数线少一分。大家知道,重点初中意味着重点高中,重点高中又意味着大学,大学的教育又意味着将来能否找到较好的工作,获得较高的报酬以改善家庭状况。这无疑是一个恶性循环。对比有些政府官员动辄几十万的贪污数额,你就会感到这里面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韩国向来是一个十分重视教育的国家。韩国政府于1967年取消了小学升初中的入学考试,第二年颁布了<<国民教育宪章>>强调普及教 育;1974年又决定实施平等教育,取消了中考,废除了重点中学的设置,把中学教育的方向从应付升学考试转移到提高全民族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上来;不久前韩国187所大学联合召开会议,准备从2000年开始逐步扩大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比例,把目前免试上大学的比例从11%提高到20%。北欧国家瑞典更是早已取消高考制度,大学根据高中成绩直接录取新生。近代教育的一大原则就是推行平等教育,而平等教育需要有强大的国力做后盾,即有没有实力维持更多的大学的运转,有没有实力让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套用经营理念中的一句行话,“不是考虑如何分有限的蛋糕,而应该考虑如何把蛋糕做大。”

  刘瑞挺先生在其一篇题为“电脑扶贫”的文章中提醒大家“扶贫解困应该提到知识的高度来认识”,并指出“信息产业正在创造成千上万的就业机会,信息服务业更是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劝告有志于信息服务业的朋友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其实这都是说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与之相随而来的知识经济给了中国富强崛起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机会。1996年初世界经合组织发表的一份年度报告首次提到了“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简称“知识经济”)的概念,认为“知识(科学和技术)的生产(研究和开发)和传播(教育)将成为经济增长的关键。”而这一特征在信息技术领先的美国表现得尤为明显。近五年来,信息技术在其实际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超过25%,计算机和通信业的增长率超过经济平均增长率的两倍。现在美国的失业率为24年来最低点,通货膨胀率为30年来最低点,信息技术功不可没。1998年2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向国会提交的1999年财政预算报告30年来首次消除了预算赤字,并将这一年的科研经费在1998年的基础上又提高3%,达到创纪录的782亿美元。美国一方面集中力量于信息技术的研究开发,一方面将“一些污染严重、费工费料、技术简单、利润微薄的产品用进口品来替代”,把工厂搬到别 的国家去,自己则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

  目前中国信息产业的发展有喜有忧,虽然很多地方建立了很多信息系统,但“信息系统只有机器甚至网络是不够的,必须有数据库软件;而只有数据库还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源源不断的、时时刻刻维护的数据才行。我国信息系统中,只有少数推向市场服务的系统是经常维护的,例如股市行情。……其他大多数为了鉴定、报奖而研制的数据库应用系统,在‘达到先进水平’后不久便名存实亡。”中国电信数据局副局长左风也曾谈到:“一个空的网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发展网上的各种应用是最迫切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吸引用户,充分利用这些网络为国家信息化做贡献。”在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国际自由软件应用研究发展分会的新闻组里曾有过一次关于建立数据库发展基金的建议的讨论,其中有一个争论的焦点是中国该不该发展自己的数据库技术与外国领先厂商竞争。持反对观点的人认为“It will be foolish of American to think thatthey can make cheap cloth to compete with the same products from China. The same is true. We will be idiot if we think that we can compete with those software giants head-on on the produ-cts that they have decades of experience. Concentrate on the things that we are good at.”其实服装业和软件业并不具有可比性,一个是利润微薄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个是高附加值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一些朋友在看了“狂想曲”里关于美国与中国信息技术方面的比较后发表意见说:“科学无国界,难道美国有PII 的技术,我们就非得有吗?”殊不知,美国高新技术出口限制法案里对诸如超级计算机的浮点运算次数、计算机安全产品的加密位数等等项目的不可谓不详尽的规定又何曾体现了“科学无国界”的精神呢?我认为,在信息技术这一明显关系到民族生存发展繁荣的领域里是不应该单纯依赖国外的。合作是必须的,但合作的前提是平等,包括技术上的平等和共享,而不是垄断。前不久,欧洲互联网巨头们分别在布鲁赛尔和日内瓦召开了两次会议,就成立管理未来互联网名称和地址系统的非盈利性机构达成了一个框架性的协议。他们想要保证新的机构能代表他们自己,并指责最初的美式计划,如Network Solutions 对域名的垄断,不能达到一个全球性目标。在这儿我们可以看到“发言权”是如何与经济技术实力联系在一起的。

  我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是在初二,当时正值邓小平提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的号召,我很幸运地参加了一个研究所主办的电脑启蒙培训班,主要内容是电脑基础知识和BASIC 语言,具体学到了什么都不记得了,印象深刻的只是最后一次课是上机实践,我和另外一个小孩捧着一本厚厚的油印程序集,辛辛苦苦地输入了几百行的BASIC 程序在电脑 屏幕 上显示了一幅中国地图。 再次对计算机发生兴趣则是在大三,   那时候, 我经常和几个有同样爱好的好朋友聚在一起开 “口水大会”, 讨论最多的就是 “软件兴国” ,言谈举止之间大有 “激昂文字,粪土世间盖茨之流” 的气概。 当时的想法是大家在一起成立一个软件公司, 为中国的民族软件产业做一点事。准备走办企业、促产业、圆事业的路子。也给我们梦想中的软件公司取了好多名字,象微泽(英文Wizard),意思是哪怕只给软件业带来一点点光泽也好。然而大家都是穷学生,无有启动资金,毕业后只好各飞东西。唯一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大部分朋友找到的工作都与计算机或通信有关,也算是无违当年志向了吧。而我在上了研究生之后,一度有些消沉,找不到人生的方向,觉得技术并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万应灵丹,故转而沉迷于传统文化之儒释道医武之学,学得不亦乐乎。连实验室第一次通过CERNet连上INTERNET之际,也不过以局外人的身份浏览观摩了一番之后,就点到为止了。由于当时网上中文资源极度匮乏,CERNet又与国内其它几个网基本不互通,所以到此一游之地除了得不到什么有价值信息的国内大学主页和BBS 之外,基本上就是国外科研与音乐站点了。得出的结论是,INTERNET有两大切实好处,一、可以收发EMAIL ;二、各国科研同行可以相互了解研究动向、科研成果,以免做井底之蛙。估计也不会再有同样一个几何学定理,我们叫勾股定理,国外叫毕达哥拉斯定理之类的事发生了。而对技术已无多少好感的我对这些已提不起什么兴趣,老想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隐居起来得了。

  然而有一篇文章把我从形而上的世界里拉了回来。那是刊登在我的大学校报上的一篇采访报告,新闻系学生写的,主要内容是关于校园网建设,却用了一个令人难受的词“双脚线”。从写稿者到校报编辑(都是文科学生)对之都视若无睹,以至于堂而皇之地印到了校报版面上。笑过之后,反向思之,如果说文科同学对一些新的科技名词缺乏必要的认识的话,我们这些学理工的,人文素质又怎么样呢?只怕不容乐观!!!现在所谓的“博士”也不过是些“专士”,象古代的张衡、沈括这样的全才已经很难找了。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不知误导了多少青少年(我也是受害者之一),而对传统文化中无论优秀或糟粕一概否定的因噎废食之举无疑是在自毁人文文化之本之根。一方面是人文根基的日渐浅薄,另一方面却有甚嚣尘上的两股不太好的潮流令人担忧,一是“科技至上”,工具理性无限膨胀,并以西方工业化造就的“物质文明”为现代化的唯一范本,动不动就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忽略了科技对人的异化作用;一是“现实利益先行”,实用主义、拜金主义日益泛滥,在贪得无厌的物质追求背后隐藏着极度空虚的心灵,传统文化价值体系面临崩溃危险。季羡林先生曾指出,很大程度上建立在还原论哲学基础上的西 方现代文明,如果想在下个世纪继续保持繁荣的话,将不得不重新认识并融合强调天人合一、返扑归真的东方传统整体论哲学。反而观之,生活在人文厚土上的我们又怎能舍本逐末,放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呢?华中理工大学这两年尝试着举办了几百期的人文讲座,出版了<<中国人文启示录>>及其续,在各大学学生中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有杯水车薪之感。似乎不能再沉默了,不能再沉默了……

  从哪儿开始呢?我又一次想到了曾经为我所冷落的INTERNET这一现代通信计算利器,其覆盖面之广、联络之便捷、信息量之大几乎是无出其右的。尤其是目前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正呈直线上升趋势,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1998年7月的统计报告,中国上网用户人数已达117. 5万,91. 3%的用户年龄在16到40岁之间,93. 1%的用户学历在中专以上。这头一个100万无论从年龄还是学历上看都将是中国未来20年的栋梁之材,都应该承担起发展信息技术,富强中华;重建人文根基,流传文化的责任。于是,一个以中国互联网为最佳基地,广泛联合网上才俊,共创此业的想法产生了。我的计划是,秉人文为本、科技为用的中和之旨,第一步先在中国互联网上创办两个事业机构,一是“富华信息技术论坛”[Richina I-nfotech Forum ],目的是信息技术的应用开发,推进中国的信息化和信息的中文化;一是“文传人文文化网”[Tou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Network],目的是宣扬传统文化,重建人文根基与精神家园。第二步则在RITF成功的基础上建立一些与之有密切合作关系又相互独立的商业信息技术公司,把相应成果推向市场,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创造一些就业机会和财富;如果TTCN成功的话,则可以与一些出版传媒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扩大覆盖面。第三步,若第二步成功的话则可以反过来向RITF投资或赞助,建立一些实验室,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深化到应用基础和基础研究;另一方面对TTCN的赞助则可使之做的更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Richina = rich + China意为富强中华,Touchina = touch + China意为了解、触及中国传统文化之根。不过后来我发现<<个人电脑>>和<<电子与电脑>>中文版的出版单位名字就是北京富国电子信息有限公司[Beijing Richina Electronics Information Co.Ltd. ],其宗旨则是通过与外国合作出版电子信息刊物达到推进信息技术在中国的普及以富强中华的目的。于是,我又将RITF改为“中国信息技术论坛”[China Infotech Forum],TTCN改为“中国人文文化网”或“中国传统文化网”[China Traditi-onal Culture Network],现在想想也不一定要改,不过是“名不正则言不顺”的思想作祟。

  正如AKA 这个名字代表着XIAOBO的“自由程序员之梦”一样,“中国信息技术论坛”和“中国传统文化网”则意味着我的“富华文传之梦”。对CTCN而言,我的初步想法是让它具有一些智能导航性和互动性(而不仅是搜索),无论是一个中国人说“我想获得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还是一个老外说“我想了解中国的人文文化”,都能够给予相应的指导,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阅读材料,以免他们迷失于超文本构成的浩瀚“文献宇宙”。比如说,中国文化入门可以指导他们去读“三百千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这四本书,读完这四本书后对中国的历史、政治、文学、作人、做事等就会有一些浅近的了解;如果要深入,则可以引导他们去研究四书五经;若着重于个人修养,则可以从诠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开始;而当他们在浏览中遇到疑问时,又有相应的位置和朋友可以提问、探讨、交流;进一步地,要鼓励他们发表原创作品,在传统文化基础上研讨新兴的网络文化现象。这是“体”,对作为“用”的CITF,我的想法是通过一种松散而灵活的组织形式,将分散在中国互联网各处的信息技术力量联合起来,相互协调,避免重复劳动(象LINUX的文档翻译计划,CLINUX、CSIFASD 、SLUG都想搞,如果大家能够合作,统一规划,其好处是不言而喻的),更有效地组合人才、配置资源。所以CITF有点儿类似于一个联盟(象ORACLE的NC联盟),各组织可以全名加入而无论其长期目标是什么,只要愿意促进中国的信息化、信息的中文化和知识经济在中国的发展就行。如AKA 的本意是想发展成为自由程序员的国际化组织,但这并不妨碍它在目前加入CITF这个联盟,只要它愿意接受一些管理协调工作而已。当然事情后来的发展有些出人意料,不过既然大家的意见是把精力尽快投入到开发中来,那么这些事就放在未来发展中再相互沟通、取得共识吧。其实国际化也有一些现实的困难值得注意,象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等等,GNU 、LINUX 的工作语言都是英语,AKA 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不知是顺应这个潮流(意味着放弃自己的方块字,我可舍不得;)),还是象联合国一样规定多种工作语言呢(也许只有这条路)?所以我希望:用英文C 语言编程,体现方块字的文化(民族的也就是世界的哦)。阿卡本身是个音译词,需要转化为英文AKA ,再联想到骑鹅旅行记,然后是大雁AKA 的精神,而现在互联网上80%的信息都是英文,因此……,也许是我想的太多。写到这,又想起一句口号,共勉:

我们是一群中国的唐吉诃德(原籍西班牙,;)),我们要创造一个新世界。

参考文献

[1] 翁虚等注译,<<金刚经今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2
[2] 南怀谨,<<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中国世界出版社,1994.7
[3] 南怀谨,<<南怀谨谈历史与人生>>,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4
[4] 何清涟,“一个经济学者眼中的戊戌百年”,读者,1998.7
[5] 徐宝康,“平等教育弘益人间”,环球时报,1998.7.26
[6] 章念生,“瑞典没有高考”,环球时报,1998.6.21
[7] 刘迪,“义务教育不鼓励竞争”,环球时报,1998.7.26
[8] 刘瑞挺,“电脑扶贫”,个人电脑,1998.7
[9] 陈幼松,“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电脑报,1998.7.6
[10] 周大鸣,“知识经济在美国”,读者,1998.7
[11] 吴伯凡,“从‘死书’到‘活书’”,微电脑世界,1998.1.26
[12] 吴伯凡,“‘文献宇宙’与‘我的图书馆’”,微电脑世界,
1998.2.16

[返回]